张璞:做学生的“亲友团”
发布时间:2018-11-02

                                                张璞,我校理学院化学系副教授,2016年度“教学标兵”。

 

在人大“破案”

2004年,张璞获得中科院化学研究所理学博士学位,来到我校任教。那时,她刚过而立之年,人大化学系才刚刚诞生。

说起当时选择人大的原因,张璞笑了笑:“当时就想在北京找一份工作,恰好人大筹建化学系。人大在人文社科领域很有优势,建设化学系,对我而言也是个机会。”同年7月,人大化学系正式成立,张璞成为化学系的讲师。

一晃十四年过去,张璞见证了人大化学系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的整个过程。看着实验室设备逐渐完善,学生规模扩大,张璞感到很欣慰,“刚建系的时候大家提出人大化学系的目标是‘高精尖’,我们始终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在张璞眼里,化学是门“硬科学”,“实验精度要求很高,实验者需要非常严谨。”在人大期间,她主持了“结构可控的多加成C60类胶束分子的合成及聚集”研究项目,现在已经顺利结项。回忆自己的研究过程,张璞老师深有感触。“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研究过程中有时出现意料之外的情况,和自己的预期相差很大,就需要研究者想办法克服障碍,或者找新的研究方向。”一次,张璞带领学生研究芳烃化合物:按照机械率化学的反应原理,此时化合物应当发生卤代反应,结果该化合物却发生了硝化反应。张璞重复实验多次仍然得到硝化产物,又考虑到硝化反应在生产生活中也有广泛的应用,干脆在之前的基础上聚焦硝化反应继续研究,目前,这个研究仍在进行过程当中。

“化学研究有点像破案,实验结果往往和你设想的不一样,我们在实验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线索,沿着线索搜集资料进行研究,才能有所发现。”发现了化学的奥妙之后,张璞在有机化学领域不断深入研究,也引领着学生走进化学,爱上化学。

 

做一个让学生记得的老师

今年是张璞来到人大的第十四个年头,而距离她第一次走上讲台,已经二十个年头了。

1998-2001年,张璞在一所大学教化学基础课。由于那是一门必修课,张璞上课时一个教室有一二百个学生。“那时候我讲课,除了考试基本得不到学生的反馈。”人大化学系全部是小班教学,一个班里只有二三十个同学,“我可以关注到每个学生的眼神,一望就知道他们有没有理解,也方便和学生沟通,探讨问题。”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的体察,让张璞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学上卓有成就。

张璞相信,老师理解得越深入,讲课才能越简洁明了,这种深入浅出的风格正是她从教以来一直追求的。课堂上举重若轻的从容离不开课下的准备。“对于一个化学反应,我最初有自己的理解,查阅资料后发现可以从另外的角度理解这个问题,理解更透彻,这时才能用很浅显形象的语言向学生解释清楚。”一门课准备成熟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期间需要不断修改,添加新的知识。刚刚走上讲台的几年,张璞在家也常常需要备课。当时市面上有机化学相关的书籍张璞全部看过,用她的话说,“每本教材都有自己的特点,我需要将它们的优点全部吸收过来。”现在,张璞的教学体系已经成熟,她仍然会关注新出版的有机化学书籍,跟进新教材,不断改进、充实授课的内容。

在课堂上,张璞会有意识地关注学生们的兴趣点,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知识之外,她讲述自己在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各种化学反应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抽象的知识点也变得兴味盎然了。这是张璞从自己的经历悟出来的,“我感觉老师不能总讲知识点,不讲用途。如果在适当时候能举个例子,效果就大不一样了。”

十四年间,张璞看着一届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见证了他们四年本科岁月的成长进步。“学生们年纪都很小,我看他们就好像自己的孩子们一样。”对于她的“孩子们”,张璞也投入了很大的精力。刚上大一时同学们还不适应大学生活,很多同学想家,张璞常常找同学谈心,倾听他们的烦恼,尽力帮助他们解决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大二时同学们开始进行人生规划,考研、保研抑或出国,张璞会为他们提供自己的建议,也会向他们介绍有相关经验的老师或者师兄师姐,“我就是一个引导者。”正是这个引导者,在同学面对各种选择,迷茫无措时,给予他们最及时的指引。“学生有些时候不会主动和老师讲,需要我们自己去了解。”张璞关注班上同学每次考试的成绩,当学生发生成绩的波动会询问情况。她还加了班上所有同学的微信好友,通过朋友圈了解同学们的生活动态。正是这种母亲般的细心与负责,张璞能够了解学生们的所思所想,为他们提供最及时的指导与帮助。

张璞本科时代的有机化学老师张书佳对她影响极大,正是这位老师点燃了张璞对于有机化学的兴趣,并以此作为自己的事业。张璞也希望能和自己的老师一样,做一个能被学生一直记得的老师。“如果一个老师能够引导学生对一个领域感兴趣,成就感是极大的。”张璞微笑着说,“当学生对我说自己对有机化学感兴趣,我就会感觉很有动力。”

 

温柔的牵挂

张璞的微信头像,是她和女儿的合影,母女俩的笑容明丽灿烂。家庭,一直是张璞在事业之外最温柔的牵挂、温暖的港湾。

当记者问起张璞平常的爱好,张璞哈哈一笑:“没有啥爱好,我家孩子小,工作之余我都围着她转,她的爱好很多,我就没有爱好了。”和所有家长一样,张璞的周末时光,也都陪着女儿穿梭在各个补习班中。“孩子太小了,我不放心。”谈到女儿,张璞整个人都温柔起来。

成为母亲,张璞对于儿童的心理也有了更深的感悟。“小孩子经事少,心思比较单纯,才常会有是不是、为什么这样的问题,我特别能理解。”张璞笑了笑,“我女儿有时问我:‘老师什么叫别的小朋友不叫我回答问题啊’,我就会说,可能举手回答的同学太多了,老师没有看到你。或者,老师下次提问会让你回答的。”作为家长,蹲下身和孩子平视是最难的,张璞尽力地理解孩子的心思,用母亲的智慧与关爱帮助孩子搭建一个温馨的成长空间。

“同学们离家在外读书,有了问题,老师就是他们的‘亲友团’。”对于自己的作用,张璞是这样定义的。她用自己的细心、责任心和爱心,为刚刚步入成年的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也帮助他们进行未来的人生规划。张璞相信,若干年后当学生们回首往事,同学们会记得那个教他们知识、鼓励他们不断前行的老师,并感到一份深藏心底的温暖。

(转自RUC校报记者团)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