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之声|蒋海英:汇涓成海,世有英才
发布时间:2020-08-06


         

        校友之声


  
微信图片_20200806211344.jpg



人物介绍

蒋海英,2005年进入人大化学系就读本科,2009年保送本系硕博连读,2015年1月毕业。期间,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以国家公派留学生的身份在日本国立物质材料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Materials Science)进行联合培养。2015年从人大化学系毕业以后,加入中科院化学所赵进才院士的课题组,进行博士后研究。2017年2月出站以后,入职西北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目前为该学院物化学部的一名教师,同时也是能源与材料研究中心的一名研究人员。




Q1

Q:您当年为何选择刚建系不久的化学系学习?


A:我能来人大化学系完全出乎意料。我本身非常喜欢化学,但是没想到会来人大这么好的学校!如果非要找一个缘由的话,我只能将它归结为“缘分”,是这冥冥之中的“缘分”让我成为了人大化学系的一份子,并在这里学习、生活了十年之久。


Q2

Q:在人大学习,您有哪些收获吗?


A:十年时间,我的收获肯定是非常多的。2005年高中毕业的时候,我还是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2005年的9月,我怀揣着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对未来的憧憬,从我国西部一个贫穷的小县城骤然来到这个繁华的大都市,来到传说中的象牙塔。初来乍到,自卑和不安伴随了我很长时间,也正是这种自卑和不安,促使我不断地学习、进步。

回想起这段经历,至今我仍然感触颇深。在这里,我第一次了解到属于我们理科的化学研究,它是关于化学基础理论的研究,而不是化工产品的生产;第一次通过有机合成反应、萃取、旋蒸、过柱子等一系列的操作制备出了亮晶晶的晶体;第一次开始自己从事真正意义上的科学研究。在此期间,我第一次申请到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项目,并最终获得了优秀奖;发表了第一篇属于自己的SCI论文;第一次为自己的人生和职业道路进行了规划,走出了国门,去追逐自己的梦想。在这些过程中,我一次次体验科研的乐趣,一次次感受科学的魅力。在经历过一次次的尝试和失败之后,在经历过漫长而孤独的努力和坚持之后,在经历过风雨之后才见彩虹的兴奋与充实之后,我找到了人生的理想,找到了我愿意为之奋斗终身的事业。

在2015年我离开人大化学系的时候,我不再是那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而是一名成熟、坚定的化学博士。我愿意用实际行动践行人大对我们的期望:“敢为国民表率,争当社会栋梁”。


微信图片_20200806211350.jpg


Q3

Q:您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过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A:学习中最大的挑战自然是科研上的问题了。最开始的时候是选题的问题。我在研究生开始的时候,选择的是光催化与有机合成交叉融合的方向。由于这个方向非常前沿,加上个人知识储备不足,又未接受过系统的科研训练,导致进展非常不顺利。我这个人有个特点,“毅力有余、变通不足”,这既是优点,又是缺点。不想轻易放弃这个方向,但是又很难取得进展,所以我就非常痛苦,好在我的导师也没有过分苛责我。苦苦坚持了两年之后,我不得不听从导师的建议,先从光催化最基础的课题做起。在导师的指导下,我的研究很快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在这里我想说的是:虽然“坚持”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是最重要的品质,但是也要适当地变通,及时听取导师的建议。这样可以少走很多弯路,更快地取得成果。

生活中遇到的最大的挑战,就是在2012年,我和我的导师在对我未来道路的规划上出现了较大的分歧。受年龄和人生经验的限制,我无法理解导师对我的一番苦心,导师也无法改变我的执拗,一度陷入僵持。这时,我的爱人给了我极大的支持与帮助,他给我的导师发了一封邮件,详细阐述了我们的想法、对未来的规划以及对来之不易的机会的珍惜。最终取得了导师的理解。导师也选择尊重我的想法,并且在后期给了我很多的支持和帮助。现在,我自己当了老师,才对导师当年的一番苦心深有体会,所以非常我也感谢导师当年对我的理解与包容。所以说,“沟通”是解决分歧最重要的方式。


Q4

Q:您最终是如何决定走上科研之路的?


A:这个选择并非一时决定,这需要不断地探索。最终促使我坚定走上科研之路的,是在我人生不同阶段里所遇到的几个人。第一个人是陈自立教授,他是我本科时的导师,也是我从事科学研究的启蒙导师。他曾经小心翼翼地保护着我对化学的热爱,使其没有过早地被现实所扑灭;第二个人是我学生生涯中指导我时间最长的导师,林隽教授。是林老师带我走上了科研之路,并且给我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机会;第三个人是我的爱人,他对我科研事业的支持和帮助也是非常关键的。最后是我的人生偶像,叶金花教授。在跟随叶金花教授从事科学研究一年之后,我找到了自己人生的价值和方向,确定了让我愿意为之奋斗终生的事业。时至今日,我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我最要感谢的就是我人生中所遇的这几位贵人。


Q5

Q:现在的研究方向是什么?


A:目前的研究方向有三个:

第一个是光催化在有机合成反应中的应用。这个方向由来已久,我读研究生的初期做的就是这个方向,也是基于我本科时做过几年有机合成的基础吧。虽然当时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然而这个方向却成了我心里的白月光和红玫瑰,始终无法忘记。在后来这么多年的研究生涯中,我一有机会,就会尝试这个方向的相关课题,以期有所突破。现在我有了自己的研究团队,自然就把这个方向作为我的研究方向之一。

第二个研究方向就是苯乙炔铜光催化剂的应用及机理的研究。这个方向也是在尝试第一个研究方向的过程中产生的。我在中科院化学所做博士后的时候,设计了光驱动的Cu(II)催化的Glaser偶联反应。在这个反应过程中,我发现了一种中间体,并凭着职业的敏感性,将其分离出来并成功地应用于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是我第一次真正有创新性的工作。因此我希望将来能够把它发展成自己的招牌。

第三个研究方向是光催化固氮。这个方向是结合科研发展前沿和研究团队需求而发展出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微信图片_20200806211357.jpg


Q6

Q:有什么想对理学院的师弟师妹说的话吗?


A:认真做事情,严谨做事情。要么不做,要么就做到最好。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人员,必须要做到以下三点:第一,一定要注意工作时间的付出,刻苦努力做研究;第二,要善于思考,具有批判性思维,敢于怀疑权威;第三,要有脾气,有自己的那一份执着和坚持;第四,坚守初心,不被外界干扰、诱惑,砥砺前行。

这十五年,是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年蜕变、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社会人的一个重要的时期,难忘的事情、难忘的时刻有很多,一时还真不知从何说起。借用中科院化学所张建玲研究员的几句诗来说吧:


当回首来时路

那些铭刻于心的

不是一篇文章被高水平期刊接收时的喜悦

不是获得一个重要奖励时的激动

而是曾经的付出和汗水

比如那些通宵达旦连续工作的狂热

比如强忍身体病痛坚持实验的执着

比如一次次实验失败的受挫萎靡后又重燃信心

……

哭过,笑过,奋斗过,

青春无憾亦无悔!


转自缘来理院微信公众号(点击原文链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