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华 “唯快不破”研发创新药
发布时间:2020-10-28

“新药研发是一个‘0’和‘1’的关系,往往前期虽然取得了很多进展,眼看就能有关键性的突破,后面推进过程中哪怕只有一个指标不行,项目就得从头再来。”10月27日上午,在首药控股(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见到药化部副总监刘志华时,他正在实验室里与团队就一款新药的研发进行交流。他说,创新药物研发就是要以科学的精神去解决有、无的问题,希望通过自己和团队的努力推进担纲的抗肿瘤和糖尿病创新药的研发工作,以造福患者。

从0到1的突破

研发更多好药造福患者

12年前,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的刘志华开启了自己的新药研发之路。凭借有机合成专业方面的扎实功底,刘志华埋头苦干,参与了多个新药的研发工作。

入职首药控股后,刘志华负责抗肿瘤和糖尿病创新药的研发工作。主要负责药物分子的设计合成与结构优化,统筹、协调新药研发临床前研究各部门工作,确保项目高效快速向前推进。

药物的研发是一个漫长的周期。从化学结构设计、合成、筛选,到代谢过程、毒理研究,再到I-III期临床试验,研发能否成功是一个未知数。

“创新药不同于仿制药,成果无法短期显现,每一个项目的完成往往需要好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刘志华说,实际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许多问题都是提前预料不到的,没有确切的答案可循。“研究新药,要跟寂寞、失败和浮躁打仗,每一仗都得脚踏实地坚守住。”他说。

比如,设计出一个分子,计算机模拟结果很好,但实际合成出来后却没有活性;或者活性很好,代谢却不好;又或者体外数据不错可是在做体内药效评价的时候,却不尽如人意。在他看来,新药研发是一个“0”和“1”的关系。只有两个答案:行,不行。

作为团队负责人,刘志华觉得做项目和日常生活一样,看似琐碎繁杂,却也有着类似春夏秋冬的规律,有了丰富的知识储备,解决困难才变得游刃有余。

“创新药研发要埋头苦干,也要看看外面的世界。”刘志华说。现如今,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工作时间之外,每天坚持学习至少一小时。他认为,新药研发是一个跨学科的工作,困难的解决离不开团队的通力协作,发挥每个人的智慧,博采众长也能凝聚团队力量,少走弯路。

由其负责的MCL-1选择性抑制剂的研发,经过初步的药效评估、药代动力学评估等手段确定了候选药物SY-4233,该候选药物已经申请专利,药效安全窗口优于目前临床研究中同靶点药物, 是目前已知的同类最优的MCL-1抑制剂。

研发更多好药造福患者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唯有团队的力量才是不可估量的。在新药研发工作尤为如此。

“我们每天都在与时间赛跑,只有团队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和信念,新药研发才能‘唯快不破’。”刘志华说,每一个个体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和优点,团队赞成容忍个性差异的存在。实际上,这样的机制也加速了团队的成长。同时,善于用创新的精神,对产品精雕细琢、反复对比,找到最好的结果,体现出最大的价值。

RET融合和突变发生在多种肿瘤类型中,且发生频率不同,大约每年新增约5万例RET基因异常导致的癌症患者。目前国内尚无针对RET靶点靶向药物上市。2018年9月,刘志华和他的研发团队开始了RET抑制剂的研究开发工作。

在两年的时间里,团队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经过初步的药效评估、药代动力学评估等手段,从300多个药物分子中确定了候选药物SY-5007。目前正在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进行规范的临床前药理学、药效学、毒理学研究,预计2022年底形成临床前研究报告,并按照相关法规进行临床试验的申报。

“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不仅克服了目前治疗方法疗效差、毒性大等医学难题,填补了我国在该靶向治疗方面的空白,并将切实降低肿瘤病人的经济负担。”刘志华透露说,当前公司正在经开区建立配套生产车间,为新药未来在区内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新药研发就是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立自主创新体系,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新药研发是难,要是我们不做,就永远都跟在国外企业后面跑,国内的病人就永远用不上物美价廉的好药,我们得坚持下去。”刘志华说。

“在肿瘤和糖尿病领域,我们应未雨绸缪、积谷防饥,避免‘药到用时方恨少’‘临时抱佛脚’的尴尬局面。”刘志华说,公司的目标是创好药,造中国老百姓吃得起的新药,而我们下一步的目标,希望能在原创性新药研发上有重大突破,能跟国际上的顶级制药公司齐头并进,甚至在某个方向超越他们。

20201030-刘志华.bmp


来源自北京商报

责任编辑:耿鑫 审核:戴靖

版权声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