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的故事—人大学习回忆录
发布时间:2020-12-08

校友介绍

刘开胜

2003.9-2007.7 天津师范大学本科,获理学学士学位
2007.9-2010.7 天津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获理学硕士学位
2010.9-2014.3 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获理学博士学位    

2014.7-今 大庆实验中学化学教师
2018.7-今 大庆实验中学教务处副主任  

刘开胜在大庆实验中学

我的博士生活

我在博士阶段才有幸迈入人大的大门,所以我不敢标榜人大是我的母校。非常钦佩和羡慕那些本科就能走进人大的精英们。我于2010年进入校化学系学习,在人民大学学习的三年半时间,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人生阶段。在这里,我体味到“大学”,见识到“大师”,感受到了真正的教育。每每想起那段难忘的经历,痛苦和甜蜜的交织,可能只有过来人才能真正的体会。

回忆起那段时光,桩桩件件,历历在目。不是因为的记性有多好,实是那时候的生活单一且深刻。在学校对我帮助最大,改变我最大的是我的导师——化学系李志平教授。2009年底,我硕士即将毕业,继续探寻微观世界的奥妙是我的梦想。但是我想转一个方向,从物理化学转到有机化学。很多人并不看好,一般在化学博士阶段转方向的很少,因为没有硕士阶段的铺垫和实验基础,这意味着导师要重新培养你,一般的课题组是不愿意接受的。我从人大网站上找到了李志平老师的电话,壮着胆子拨了过去并说明了来意。李老师宽慰我说不用过于在意实验技巧,那都不是最重要的,科研的路子都是相通的。听了李老师的鼓励,困扰内心的忐忑和犹豫烟消云散。我在2010年元旦第一次到课题组与李老师见面,谈了很多,他给我讲的道理至今受用。他告诉我“当你做的仅仅跟别人一样好,机会轮不到你头上是很自然的事。” 这在我以后发表论文时,很快就被验证了。所以,我必须努力做到明显超过别人的时候才可能获得机会。

进组以后的日子跟所有的理工男都差不多,每天做实验,看文献,汇数据。一周时间开一次组会,做汇报,讲成果。每天导师都会至少来一次关心我们的实验成果和项目进展。会跟我们讲很多很多的实验和道理,有时候时间会很长,一两个小时的时候都有。当时实验不顺利里的时候非常煎熬,最怕的就是导师来问“怎么样?”。也就是那时候我相信,毛病都是惯出来的,能力都是逼出来的。在导师的关心帮助下,我们都憋出来了自己的课题方向。现在想想,非常感谢李老师,如果他当时不闻不问,好久都不来实验室,恐怕我们都会碌碌无为的混下去了。他教会了我们什么是努力,怎么用科研思维处理问题,如何面对困难走出困境……,更重要的是让我明白坚定做自己喜欢且能做的事情是一种幸福。

人大读书的日子,基本上是“昼伏夜出”。每天早上到晚上十二点都在实验室里,半夜才会出来。但是人大的一草一木,每一个角落,我都能清晰的回忆起来。可能是因在那里投入了太多太多,印象也太深太深。理工楼前的核桃林,心情不好的时候在那坐一坐,平静一会继续回来做实验。东门外的天桥边,半夜出摊的烧烤小摊,是我们晚上做完实验出来小聚的美好时刻。东西南北中五个食堂各具特色,当时中区食堂二楼的炸酱面,东区食堂二楼的瓦罐汤都是我的最爱;忘不了东南角上的小超市,北边的小菜市场,南边的韩餐厅;也忘不了我住过的品园3号楼,半夜用一楼的微波炉煮方便面,顺便和值班阿姨探讨佛经;还有就在我们理工楼后边的现代化图书馆,三年竟然都没有时间好好逛一逛,只在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去过几天。

最难忘的是做过的两个项目,一个是有机过氧化物的合成和衍生化应用,另一个是苯并噻吩的合成方法。当时用到苯硫酚,满实验室都是难闻的味道。两个项目都是满怀期待的高位一区投稿,等来的都是两个审稿人的一个收,一个拒,只能投了二区期刊。这也验证了当时导师说的‘当我做的仅仅和别人一样好,机会真的没有轮到我头上’。

毕业了,我没有像其他人一样继续做博士后或者进高校做个大学老师。我回到了曾经生长过的黑土地,我的家乡黑龙江。进入我现在的工作单位,大庆实验中学,成为一名普通的老师。很普通,但很幸福,做一件自己能做且喜欢的事情也不失为一种幸福选择。培养的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幅美丽的画作,绚丽多彩。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尽管教学上小有成就,在小城教育届小有声名,远远谈不上是个优秀的校友,只是活成了自己并不讨厌的样子,平静的过着自己喜欢的生活罢了。

20201211-刘开胜-3.jpg


曾经多少次梦回实验台,那曾经投试了五千多个实验的地方。多少次梦见导师,开启我心智的引路人。在人大的三年多,奋斗过,伤心过,迷茫过,挣扎过,并不是开心快乐的阶段。但凤凰涅槃,让我重生,之后造就了后来的我。感谢人民大学,感谢理学院,感谢化学系。在那里开阔了自己的视野,见识了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人是如何思考、如何工作,也明白了导师教育我们的努力。在那里,曾经豪情万丈和低迷消沉的反复磋磨中,明白了我是谁,我要干什么。

衷心祝愿人大越办越好,祝愿理学院化学系发出更多高水平研究成果;

祝愿我的导师李教授身体健康、桃李天下;

祝愿师弟师妹在不可能一帆风顺的科研之路上披荆斩棘,伤痕累累而不改初心

永远感恩母校!

文字/刘开胜、杨永嘉

图片/刘开胜

编辑/莫西

中国人民大学理学院分团委校友部

转自“缘来理院”微信公众号




分享: